GB 50180-2018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前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4]18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罔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用地与建筑;5.配套设施;6.道路;7.居住环境。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适用范围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扩展至城市规划的编制以及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2.调整居住区分级控制方式可规模,统筹、整合、细化了居住区用地与建筑相关控制指标;优化了配套设施和公共绿地的控制指标和设置规定。3.与现行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设标准进行对接与协调;删除了工程管线综合及竖向设计的有关技术内容;简化了术语概念。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件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5号,邮政编码:100044)。4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朱子瑜鹿勤蒋朝晖付冬楠魏维刘燕辉陈振羽谢颖于一凡薛峰|拣一峰顾宗l音魏钢刘超王英詹柏楠张全任希岩薛忠燕王力赵希袁璐郭韬张帆李茜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王静霞毛其智戴月顾均石楠刘奇志袁锦富彭瑶玲周劲李清张播5 目次1 总则-2 术语……………………………………………………………23 基本规定…………………………… . . . . .… …·……. . 4 4 用地与建筑…·5 配套设施…………………….…··6 道路…………··7 居住环境…·附录A技术指标与用地面积计算方法·附录B居住区配套设施设置规定………·附录C居住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控制要求…··本标准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6 勺’qJVAvn6nunLAvn6ny-A1itiqL。LηιqJvqdContents 1 General Prov1s1ons …………………………………………… 1 2 1 erms ………………………………………………………… 2 3 Basic Requirements ………………………………………… 4 4 Land Use and Buildings …………………………………… 7 5 Neighborhood Facility ……………………………………… 13 6 Roads ………………………………………………………… 16 7 [jving Environment ………………………………………… 18 Appendix A Technical Index and Calculation Method of site Arca …………………………… 20 Appendix B Regulation of Neighborhood Facility ………… 22 Appendix C Control Requirements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Neighborhood Facility ……… 26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 his Standard …………………… 38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 39 7 1总则1. o. 1 为确保居住生活环境宜居适度,科学合理、经济有效地利用土地和空间,保障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质量,规范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制定本标准。1. o. 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编制以及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1. o.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营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美丽、和谐以及多样化的居住生活环境。1. 0.4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 o. 1 城市居住区urban residential area 城市中住宅建筑相对集中布局的地区,简称居住l2S:0 2. o. 2 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15-m in pedestrian-scale neigh borhood 以居民步行十五分钟可满足其物质与生活文化需求为原则划分的居住区范围;一般由城市干路或用地边界线所围合,居住人口规模为50000人~100000人(约17000套~32000套住宅),配套设施完善的地区。2. 0.3 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10-min pedestrian-scale neighbor hood 以屑民步行十分钟可满足其基本物质与生活文化需求为原则划分的居住区范围;一般由城市干路、生;路或用地边界线所围合,居住人口规模为15000人~25000人(约5000套~8000套住宅〉,配套设施齐全的地区。2. o. 4 百分钟生活圈屑住区5-min pedestrian-scale neighbor hood 以居民步行五分钟可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为原则划分的居住区范围;一般由支路及以上级城市道路或用地边界线所围合,居住人口规模为5000人~12000人〈约1500套~4000套住宅),配建社区服务设施的地区。2.0. S 居住街坊neighborhood block 由支路等城市i直路或用地边界线围合的住宅用地,是住宅建筑组合形成的居住基本单元;居住人口规模在1000人~3000人(约300套~1000套住宅,用地面积2hm2~4hm勺,并配建有便民服务设施。2 2. 0.6 居住区用地residential area landuse 城市居住区的住宅用地、配套设施用地、公共绿地以及城市道路用地的总称。2. o. 7公共绿地public green landusc 为居住区配套建设、可供居民游想或开展体育活动的公园绿地。2. o. 8 住宅建筑平均层数average storey number 。fresidential buildings 一定用地范围内,住宅建筑总面积与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的比值所得的层数。2. o. 9 配套设施neighborhood facil ity 对应居住区分级配套规划建设,并与居住人口规模或住宅建筑面积规模相匹配的生活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基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交通场站及社区服务设施、便民服务设施。2.0.10 社区服务设施5-min neighborhood facility 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内,对Jk居住人U规模配套建设的生活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托幼、社区服务及文体活动、卫生服务、养老助残、商业服务等设施。2. o. 11 使民服务设施neighborhood block facility 居住街坊内住宅建筑配套建设的基本生活服务设施,主要包括物业管理、便利店、活动场地、生活垃圾收集点、停车场(库〉等设施。3 3基本规定3. o. 1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遵循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2应符合所在地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3 应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原则;4 应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便利的条件和场所;s 应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与传统风貌相协调;6 J]i.采用低影响开发的建设方式,并Jli.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两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与自然净化;7应符合城市设计对公共空间、建筑群体、园林景观、市政等环境设施的有关控制要求。3.0. 2 居住区应选择在安全、适宜居住的地段进行建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不得在有滑坡、泥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地段进行建设;2 与危险化学品及易燃易爆品等危险源的距离,必须满足高关安全规定;3 存在噪声污染、光污染的地段,应采取相应的降低噪声和光污染的防护措施;4 土壤存在污染的地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应达到居住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4 3.0.3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统筹考虑居民的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并应符合国家有关应急防灾的安全管控要求。3. o . .:! 居住区按照居民在合理的步行距离内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则,可分为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五分钟生活固居住区及居住街坊四级,其分级控制规模应符合表3.0.4的规定。表3.0.4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距离与规模十五分钟生活阎十分钟生活剧五分钟生活阁店佼街坊店佼区居住区居住区步行距离(m)800~ 1000 500 300 j舌住人口〈人〉50000~ 100000 15000~ 25000 5000~ 12000 1000~ 3000 住宅数垃(套〉17000~ 32000 5000~ 8000 1500~ 4000 :100~ 1000 3.0.5 居住区应根据其分级控制规模,对应规划建设配套设施和公共绿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新建居住区,应满足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同期投入使用的要求;2 旧区可遵循规划匹配、建设补缺、综合达标、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改造。3.0.6 涉及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的居住区规划建设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划的保护与建设控制规定。3.0. 7 居住区应有效组织雨水的收集与排放,并应满足地表径流控制、内涝灾害防治、面源污染治理及雨水资游、化利用的要求。3.0.8居住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适度,应合理控制用地的不透水面积并留足雨水自然渗透、净化所需的土壤生态空间。3.0.9 居住区的工程管钱规划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的有关规定;居住区的竖向规划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5 CJJ 83的有关规定。3.0.10 居住区所属的建筑气候区划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的规定;其综合技术指标及用地面积的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6 ~ 用地与建筑4 o. 1 各级生活圈居住区用地应合理配置、适度开发,其控制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 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表4.o. 1-1 的规定;2 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表4.o. 1-2的规定;3 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表<LO. 1-3的规定。表4.0. 1- 1 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住宅建筑人均居住居住区居住区用地构成〈%〉建筑气候区用地平均层数用地容区划而积住宅配套设公共城市道类别积2在合计(m2/人)用地施用地绿地路用地T、飞E多层I炎:40~ 54 0. 8~ ]. 0 |)、盯(4 J~~ 38~ 51 0. 8~ ]. 0 58~ 61 12~ 16 7~ 11 15~ 20 100 阻、W、V6层)37~ 48 0. 9~ !. l T、明多}豆H炎:35~ 42 ]. 0~ 1. l |)、盯(7层~33~ 41 1. 0~ ]. 2 52~ 58 13~ 20 9~ 13 15~ 20 100 田、JV、V9层〉31~ 39 1. I~ ]. 3 |、\D高层1类28~ 38 1. l~ 1. 4 H、1吁(IO层~27~ .16 I 2~ ]. 4 48~ 52 16~ 23 J l ~ 16 15~ 20 100 皿、W、V18层〉26~ 34 ]. 2~ ]. 5 注:Jl伎区用地容积率是生活圈内.佼宅建筑及其配套设施地上建筑而积之和与居住区用他总面积的比值。7 表4.0.J-2 +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住宅建人均居住居住区用地构成〈%〉建筑气筑平均区用地居住区用候区是1J层数而积地辛辛权率4主宅配套设i.、J才、t. 城市迫合计类别(m2/人}用地施用地绿地路用地I、1n低层49~ 51 0. 8~ 0. 9 E、W(1层~45~ 51 o. 8~ o. 9 71 ~ 73 5~ 8 4~ 5 15~ 20 100 Ill、lV、V3层〉42~ 51 o. 8~ 0. 9 I、呗多层I类35~ 47 o. 8~ I. I H、VI(4层~33~ 44 o. 9~ 1. 1 68~ 70 8~ 9 4~ 6 15~ 20 100 山、JV、V6层}32~ 41 0. 9~ 1 2 I、呗多层E类30~ 35 l. I ~ I. 2 H、VT(7层~28~ 33 1. 2~ 1. 3 64~ 67 9~ 12 6~ 8 15~ 20 100 削、W、V9层〉26~ 32 1. 2~ 1. 4 1、W高层I类23~ 31 1. 2~ 1. 6 0. VI (10层~22~ 28 1. 3~ 1. 7 60~ 64 12~ 14 7~ 10 15~ 20 100 m、W、V18 Jz.!) 21~ 27 1. 4~ I. 8 a z居住区用地容积率是生活圈内.住宅建筑及其配套设施地上建筑面积之和l与居住区用他总面积的比值.表4.o. 1-3 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用地结制指标住宅建筑人均居住居住区居住区用地构成(%)建筑气候区用地可t套设d公共城市道叫制平均应敛用1也区划面积住宅类别(m2/人〉容积率用地用地绿地用地I、11!46~ 47 o. 7~ 0. 8 低层H、VI(1层~43~ 47 0. 8~ o. 9 76~ 77 3~ 4 2~ 3 15~ 20 100 3层〉田、W、V39~ 47 o. 8~ o. 9 I、'1132~ 43 o. 8~ l I 多层T类且、叽(4)丢~31 ~ 40 o. 9~ 1. 2 74 ~ 76 4~ 5 2~ 3 15~ 20 100 6层)皿、W、V29~ 37 1. 0~ 1. 2 8 续表4.0. 1-3 住宅建筑人均居住居住区居住区用地构成〈%〉建筑气候平均层数区用地用地城市迫~~讨a区!til面积住宅自己套设阅,公共类另lj(m2/人}与年积率用地用地绿地用地I、' II多层[(类28~;~1 1. 2~ 1. :3 E、W(7)丢~25~ 29 ]. 2~ l. 4 72 ~ 74 5~ 6 3~ 4 15~ 20 100 lfl、IV、V9层)23~ 28 1. 3~ 1. 6 I、' II高层T类20~ 27 ]. 4~ 1 8 U、W(1 0 J~~ 19~ 25 1. 5~ 1. 9 69~ 72 6~ 8 4~ 5 15~ 20 100 山、IV、V18层)18~ 23 1. 6~ 2. 0 注:居住区用地容积率是生活阁内.住宅建筑及其配套设施地上建筑面积之相与居住区用地总而织的比fi .i.4.0.2 居住街坊用地与建筑控制指标应符合表4.o. 2的规定。表4.0.2 居住街坊用地与建筑控制指标建筑密凰绿地率住宅建筑人均住宅建筑气住宅建筑平均层敛住宅周划高度控制用地面积最大值最小值候区划类别容积~量量大值最大值(% } { % ) ( n1) (m?/人)低层(I层~3层)I. (I 35 30 18 36 多层I类(4层~6层)].』~]"28 30 27 32 I、 1多层][类(7层~9层)J. 5~ I. • 25 30 36 22 高层I类(10层~18层)I. 8~ 2. ~ 20 35 54 19 离层E类(19层~26层)2. 5~ 2. l 20 35 80 13 低层(I层~3层)I. 0~ I. I 40 28 18 36 多层I类(4层~6层)]. 2~ I. : 30 30 27 30 且、飞t多层][类(7层~9层)J. 6~ I. ! 28 30 36 21 高层I类(10层~18层)2. 0~ 2. ( 20 35 5“ 17 高层E类(19层~26层)2. 7~ 2. ! 20 35 80 13 9 续表4.0.2建筑密度绿地2在住宅建筑人均佳宅建筑气住宅建筑平均层数住宅周:It!高度控制用地面积最大值最小值候区划类别容积率最大值最大值{%) (% ) (01) (1112 I人l低层(l层~3层)I. 0~ J. ; -13 25 18 36 血、N、多层I类(-l层~6层)1. 3~ I. ( 32 30 27 27 多层I类(7层~9层)]. 7~ 2. I 30 30 36 20 v 高层I类(10层~18层)2. 2~ 2. l 22 35 5-l 16 高层](类(19层~26层)2. 9~ 3. I 22 35 80 12 注:1住宅周地容积率是居住街坊肉,住宅建筑及其便民服务设施地上建筑面积之和与佳宅周地总面积的~t值;2建筑密度是居住街坊肉,住宅建筑及其便民服务设施建筑基底面积与该居住街坊用地面积的比率{%);3绿地率是居住街坊内绿地面积之初与该居住街坊用地面积的比率(%)。4.0. 3 当住宅建筑采用低层或多层高密度布局形式时,居住街坊用地与建筑控制指标应符合表4.0.3的规定。表4.0.3低层或多层高密度居住街坊用地与建筑控制指标建筑密度绿地率住宅建筑人均住宅建筑气候住宅建筑层毅住宅周划高度控制用地最大值最小值区~IJ类别容积率最大值面积(%) {% ) (01 ) (nil I人)低层(I层~3层)I. 0、I.I 42 25 II 32~ 36 I、ll多层I类(4层~6层}J. -l、I.: 32 28 20 2-l ~ 26 低层(I层~3层}I. I、I.: 47 23 II 30~ 32 ](, VI 多层I类(4层~6层)J. s~ I. ’ 38 28 20 21 ~ 24 低层(l层~3层)J. 2、I.: so 20 JJ 27~ 30 II、N、V多层I类(4层~6层}I. 6~ I. ! 42 25 20 20~ 22 注:1住宅用地窑积率是居住街坊内,住宅建筑及其便民服务设施地上建筑面积之和与住宅周地总面积的U:值;10 2建筑密度是居住街坊肉,住宅建筑及其便民服务设施建筑基底面积与该居住街坊用地面积的比率{%);3绿地率是居住街坊内绿地面积之和与该居住街坊用地面积的比率{%)。4. 0. 4 新建各级生活圈居住区应配套规划建设公共绿地,并应集中设置具有一定规模,且能开展休闲、体育活动的居住区公园;公共绿地控制指标应符合表4.0.4的规定。表-'·0. 4公共绿地控制指标人均公共居住区公园类别绿地面积最小规模最小宽度备注(n12 I人)( lmi2) (n1 ) 十五分钟生2.0 s. 0 80 不含十分钟生活圈及以下级居住活圈居住区区的公共绿地指标十分钟生活不含五分钟生活圈及以下级居住圈居住区1. 0 1. 0 50 区的公共绿地指标五分钟生活I. 0 o.~ 30 不含居住街坊的绿地指标图居住区注:居住区公园中应设置10%~15%的体育活动场地。4.0. 5 当旧区改建确实尤法满足表4.0.4的规定时,llf采取多点分布以及立体绿化等方式改善居住环境,但人闻公共绿地面积不应低于相应控制指标的70%。4.0.6居住街坊内的绿地应结合住宅建筑布局设置集中绿地和1宅旁绿地;绿地的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第A.0.2条的规定。4. 0. 7 居住街坊内集中绿地的规划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新区建设不应低于o.so时/人,旧区政建不应低于o. 3Snr I人;2 宽度不应小于Sm;3 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绿地面积不应少于1/3,其中应设置老竿人、儿童活动场地。4.0.8住宅建筑与相邻建、构筑物的间距应在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管线埋设、视觉币生、防灾等要求的基础上统筹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11 有关规定。4.0.9 住宅建筑的间距应符合表4.0.9的规定;对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I 老年人居住建筑日照标准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时数2h;2 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中目邻住宅原高日照标准降低,既有住宅建筑进行无障碍改造加装电梯除外;3 旧区改建项目内新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时数lh。表4.0. 9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建筑气候区划I、](、E、'1气候区W气候区V、W气候E城区常佳人口{万人};;.so t四号!}\飞各总用地面积hm2 . [:;. 可联合建设业nil 19 餐饮设施A A 可联合建设务业20 银行营业网点A A 可联合建设设21 也f言营业网点A A 可联合建设施22 邮政营业场所A 可联合建设23 ;!ti也[:;. [:;. 可联合建设24 JF闭所A /:::,. llf联合建设25 燃料供应站/:::,. /:::,. 宜独立占地26 燃气调压站/:::,. /:::,. 直独立占地27 供热站或热交换站/:::,. /:::,. ’自~~1-v.占地政28 通信机房/:::,. /:::,. 可联合建设公用29 有线电视基站/:::,. /:::,. 可联合设主主设hfli 30 垃圾转运站/:::,. /:::,. 应独立占地31 ll~防站/:::,. 宜独立占地32 市政燃气服务网点和应急抢修站/:::,. /:::,. 可联合建设33 其他/:::,. /:::,. 可联合建设34 轨道交通站点/:::,. /:::,. 可联合建设35 公交首末站/:::,. /:::,. 可联合建设-λ m岛436 公交车站A A 宜独立设置通场37 非机动车停车场〈库〉主占/:::,. /:::,. 可联合建设38 机动车停车场〈库〉/:::,. /:::,. 可联合建设39 刻’他/:::,. /:::,. 可联合建设注:IA为应自己您的项目sA为根据实际情况按市;自己缝的项目;2 在国家确定的一、二类人防重点城市.应按人|坊有关规定配结防空地下室.23 B. 0. 2 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应符合表B.O. 2的设置规定。表B.0.2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设置规定于王分钟类别序号项目生活凶备注居住区l 社区服务站{含居委会、治安联防站、然疾人康复窒}A i:r J联合建设2 社区食堂6. 可联合建设3 文化活动站〈含青少年活动站、老年活动吉占)A 可联合建设4 小型多功能运动(球类)场地A 宜独立内地:: 室外综合健身场地〈含老年户外活动场地〉A 1r独立占地社6 幼儿园A 主{独立占地区7 托儿所6. 可联合建设Hf附录C居住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控制要求c. o. 1 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应符合表c.o.1的规定。表c.0.1 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十分钟生活圈居佳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控制要求单项规模类另lj设施名称’建筑丽积用地丽积服务内容设置要求(m2) (m2) (1)选址应避开城市干道交叉口等交通繁忙路段;(2)服务半径不宜大子lOOOm;公初中铃- - 满足12周岁~18(3)学校规模应根据适龄青少年人口确定,且不宜超共周岁青少年入学主要求过36Jjf ; 111 (4)直在励教学区和运动场地相对独立设篮,并向社会理错时开放运动场地与(1)选址应避开城市干道交叉口等交通繁忙路段;公(2〕服务半径不宜大于SOOm;学生上下学穿越城市道共路时,应有相应的安全措施;H~ 满足6周岁~12(3)学校规模应根据适龄儿童人口确定,且不宜超过务小学费36 Y.七周岁儿童入学要求设(4)应设不低于200m环形跑道和60mI主跑道的运动施场,并配置符合标准的球类场地;(5)鼓励教学区和运动场地相对独立设宜,并向社会错时开放运动场地